康熙御赐大红袍贡桔遇尴尬:两毛贱卖果农难保本
九龙坡区铜罐驿镇的红桔曾因个大、囊皮薄、味甜、果肉出口化渣、水份多、光彩苍白等特性,汗青上为清代贡品,获康熙天子御赐“大红袍”的佳誉。上世纪50年月初至80年月末,“大红袍”出口创汇还一度为外地经济建设做出过大孝敬。往常,栽培时候长达2000年以上的“大红袍”却成为缺少市场竞争力的种类,在当地难以驻足。
灿烂的旧日
小小红桔曾贵为贡品
铜罐驿镇的小小红桔,曾有过非常灿烂的汗青。据史料纪录,铜罐驿区域生产的大河桔柑因色鲜味佳,品格精良,久负盛名而被康熙赐名为大红袍。重庆晚报记者在铜罐驿镇大碑村的红桔林,瞥见一块立于土里的石碑,石碑横刻着“柑桔帮”三个大字,左侧竖刻着“咸丰六年”,碑文则是对红桔经管的12条“帮规”。
现年72岁的让可元白叟,退休前是原巴县农业局果树站的一名农艺师。据她回想称,上世纪60年月末70年月初,铜罐驿属巴县统领,她是发明石刻见证人之一,“我曾看到过老站长申祥功拓印的碑文,就是清代期间外地交易红桔的端正。”
《巴县志》农桑一章中写道:“西里铜罐驿及四周西彭、陶家、跳磴、石板诸乡,其地多岗陵,宜于桔。交界皆桔园,多者数千株,少者数百株。团团若荠,弥山蔓谷。”
曾是出口创汇排头兵
据铜罐驿镇分担农业的副镇长彭小军称,“大红袍”曾是出口创汇排头兵,远销前苏联及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区域,1957年外地出口量就达1560.3吨。
现年73岁,曾在原市农业局当农艺师并负责全市水果生产的张碧德白叟也回想称,上世纪80年月,当时当地广柑售价是0.7元/公斤,但红桔的售价就达到0.84元/公斤。年过六旬,曾任果园村村支书的杨仕伦称,上世纪60年月,大红袍价格为0.14—0.16元/公斤,到70年月末80年月初,就上涨为0.4—0.6元/公斤。在果蔬中,身价最高。
现年58岁的农艺师彭年福还指出,当年80%以上“大红袍”都出口,出口价为0.28元/公斤。
尴尬的现实
最低两毛一斤果农难保本
目前正是当地柑桔盛产期,铜罐驿镇的红桔果农却望着漫山红彤彤的桔子发愁。虽保住了去年0.4—1.4元/公斤的售价,但以目前销售看,今年或将有更多的红桔干在树上或烂到泥土里。当地产红桔为何难以驻足?重庆晚报记者走访当地多位铜罐驿红桔的业内人士了解到,果树承包到户后经管零散,品格不一,水果种类日益丰富,红桔优势逐渐萎缩成其目前销售“败走麦城”的两大主因。
农艺师彭年福,从初中毕业至今一直在铜罐驿镇负责红桔栽培。他称今年红桔产量约为150—200万公斤,铜罐驿红桔按三个级别进行定价售卖:直径60毫米以上者为甲级桔,每公斤1.2—1.4元;55—60毫米的为乙级桔,每公斤1元;直径45—50厘米的为丙级桔,每公斤仅售0.4—0.6元。而且在当地基本没有市场,无奈只有远销云南、贵州等省。
据彭年福介绍,目前铜罐驿的大红袍80%为乙级和丙级品,甲级者已为凤毛麟角。以一株为丙级、产量为50公斤的“大红袍”为例,其收入仅为20元,该收入仅够支付化肥和农药费,算上人工费就全亏了。
果农守望再盼生机
镇政府拟多政扶持
铜罐驿镇大碑村,一个个高挂枝头、个头扁圆、光彩苍白的“大红袍”,杨仕伦摘采邀请重庆晚报记者尝鲜:拨开薄薄的外皮,囊皮薄、桔瓣饱满、丰盈的大红袍即发出诱人的果香。轻轻一咬,甜中带微酸的汁液就顺势滑入喉咙……
杨仕伦说,“买脐橙的,我就搭配送"大红袍",目的只有一个,等它东山再起前让人们记住这个为我们做出汗青孝敬的果品。相信有重新赢得市场的一天。希望这一天快些到来,保住这一有着厚重汗青和文化价值的种类。”
来自铜罐驿镇政府的消息,让杨仕伦等果农重新看到了生机为了使这正在逐年减产的种类能够获得保护,镇政府正在拟定相应的保护、扶持政策。据介绍,外地镇政府以大碑村为中心,选择树龄长、种类纯正的1000亩为“大红袍”古树保护区。在完善保护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落实专人进行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日常施肥经管的技术指导,对重点红桔树实行挂牌保护。
此外,外地政府还将对保护区内的柑桔树,每年给予适当金额的补助,鼓励群众支持、参与古柑桔树的经管工作。并积极申报“大红袍柑桔”原产地保护商标,为发展该品牌产业培育优质品牌。
作者:董亿 毕克勤